聯系電話
13922525691
在21世紀恐怕沒什么人會用蠟燭進行照明了。當然,這肯定是排除了為了使用蠟燭進行氣氛的烘托。在20世紀中期前的人們怎么會想到現如今宛如綠豆大小的東西產生的光亮竟能匹敵上千跟蠟燭同時燃燒。
當時的照明方式主要是蠟燭和油燈和少量的電燈。根據史料記載,在1907年,一位英國物理學家Henry Joseph Round偶然發現給碳化硅晶體施加電流時經可產生微弱的光亮,而后在1920由德國物理學家伯納德古登和Robert Wichard Pohl從摻雜了銅的硫化鋅中得到了磷材料進一步開展了實驗,但最后都是所發出的光太過暗淡而又一次停止了下來,也就對此寫出了針對此現象的做了記錄后,去忙于深耕其他項目了。所以當時的照明方式未被更替。而后經過歲月長河,白熾燈走進了人們的生活。還有各位忠于研究的科學家一直不斷的嘗試,到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物理學家(George Destriau)發現并定義了“電致發光”。只是在當時還沒有人能弄明白它的原理將其實用化。直到1951年,以晶體管為標志的半導體物理學不斷發展,人們才得以對這一現象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
簡明扼要的說,P型半導體跟N型半導體組成的晶體,在其之間有一個中間過渡層稱之為PN結。在某些半導體材料的PN結中,當電流通過時,n型半導體內的電子與P型半導體的的物理碰撞產生能量,以光的形式作用顯現,從而把電能直接轉化為了光能。然而由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組成的電子元件最終被命名為二極管,這種新型的可發光的電子元件則被命名為發光二極管。
綜上所訴可以看出,發光二極管對于電致發光這一現象也是非常的直接,效率也比傳統的白熾燈高得多。現如今發光二極管已經廣泛應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工業生產的序幕也在此后開始展開。
LED燈珠的制作技術日益精湛,現如今國內也有很多公司在做LED燈珠封裝,產品從剛開始單一到后面的定制多種多樣,從剛開始的價格高昂到現在被大眾所接受。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基地之一的東莞,大大小小的LED封裝公司都有幾十家,目前成熟度以及信譽度頗高的就有臺灣億光科技、今臺電子和藍晉光電等等。當其他公司想在東莞開設分公司,分廠的時候,藍晉光電已經成功走出,在香港設立了分公司,讓物美價廉的產品讓更多的企業使用上!